Sunday, April 1, 2012

评论一下Black Rapid RS-Sports II

出发之前从ebay定了一个,主要是为了能同时带两个相机。我现在有一个小帆布包装一
个。有这个带子,就可以背第二个了。用了一个礼拜,大部分时间还好,但不幸的把我
的D700摔了两次。一次较轻。另一次较重,把电池盒边上摔裂了一点。估计机身至少折
价200刀。摔相机带子有部分责任。下面展开讨论一下。

优点:

1.似乎能保护肩膀脖子。主要用来背D700+28-300mm。背在身上重量还是能感觉到。但
是晚上回来,似乎没觉得肩膀酸。
2.能够同时带两台相机。Black Rapid有专门的背两个相机的带子。但是我觉得那样太
招摇了。所以一边背一个相机,(如果需要带两个相机)另一肩可以背一个布包。虽然
不好看,对付吧。
3.可以背在外套下面。如果下雨的话,外套可以勉强挡挡雨。
4.举起来照,还算方便。

缺点:

1.把相机背上去,拿下来比较麻烦。
2.带着接头的时候,相机没法平放。基本上就是没法放。接头拧下来,又太麻烦了。这
间接导致了我把相机摔了一下。
3.带子是尼龙的那种,很滑。间接导致我摔相机。如果操作小心,应该还是可以避免的。
4.腋下有条带子,不好系。感觉系上的话,重量可以分配到更大的面积。
5.太贵。
6.zoom松的lens很难背,zoom会自动拉长。28-300mm有个lock还好。70-300mm没有。
7.不照的时候,还是需要个包(放车里)。

总结。如果只要一个相机,建议找个轻便的包。

两个相机有必要吗?第一天D5100+28-300mm,D700+70-300mm试了试,可行。
后来就是28-300mm一直在拍,其实没必要了。没带D5100的时候,只有一次有点想,想
拍录像,按说有个DC也够了。

(如果是D700+DZP,估计用背带也不放心。还得用包。如果另一台机器配24-70mm应该
可以背着。不过这些纯属YY了。)

Thursday, August 25, 2011

Nikon D5100初体验

优点:
1. DSLR,Nikon的。照相功能强。
2. 录像效果不错,曝光准,颜色好。
3. 录像文件小。720p normal吧,大概是1MB/s。
4. 可以用手动头录像,随时调光圈。(曝光是自动算的,而且好像不能调。)
5. 翻转屏。

缺点:

1. LV和录像时,对焦慢。
2. record键的位置不对。
3. 要用HDR,输出必须设成JPG。

遗憾:
不是D7000,非AF-S头不能对焦,手动头不能测光(但是可以用来拍录像,邪了)。

具体的:

操控:

握在手里还算舒服。主要问题是按键太少。可以编程的就两个,AE/AF lock和Fn,Fn设ISO比较方便。自己试了两种方案:
1. Fn设ISO,shutter半按对焦,AE/AF lock用来lock AE.
2. Fn设ISO,AE/AF设成AF-on,shutter半按可以设成AE lock。
如果喜欢,把相机拿在腰间,从上往下看LCD的话,设置1方便些。
其他设置可以通过LCD上菜单设。稍微慢一些。

对焦:
照相时相位对焦,没什么大问题。LV的时候自动切换到contrast对焦,很慢。而且有时会get lost。LV的时候快门按下半天才能照下一张。不知道起了喀嚓的在干什么。
HDR:
只能在JPG时照!所以用处大打折扣。
要在菜单里选中HDR功能,能照一次,然后要重新再选,很麻烦。

其他:
SD仓很舒服。电池仓很悲催。

Friday, July 22, 2011

14-42mm lens各焦段最大光圈

Panasonic Lumix G Vario 1:3.5-5.6/14-42 ASPH. MEGA O.I.S.

Focal Length versus Maximum Aperture

14mm F/3.5
18mm F/4.1
25mm F/4.6
35mm F/5.2
42mm F/5.6

Thursday, July 21, 2011

Panasonic DMC-G3, 过曝和紫边

Purple fringe (紫边)is often visible on the boundary between dark regions and overexposed regions.

Wednesday, July 20, 2011

G3的景深

Add caption

今天到附近的小公园,拍了一张。试了不同F-number,这张的是F/8的。F/11和F/16的照片似乎没有这张清楚。焦距42mm,焦点在右边中间的草上,大概有20米(很不确切)。这时的F/8景深已经很大了。用网上的计算器算是8米到无穷远。但看上去,前景也很sharp。不知道hyperfocal distance是多少。

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,镜头锐度不是问题,四个角稍微有点soft但是不影响画面的整体感觉。G3的CA控制也不错。远处树和天相接的地方稍稍有一点点color fringe。(G3的CA控制似乎很好,不知道是镜头本身还是机器修正,总之CA的控制似乎比D700+28-300mm还要好。)

另外这张天空还是有点太亮,用GND filter会好些。

这张远处不知道是flare还是空气质量。CPL或许有用(但是目前还没有)。另外就是如果用CPL,曝光时间会增加,大概需要三脚架。CPL也可以消除一些草上的反光。喜不喜欢反光,就仁者见仁了。

总结,G3大概没有必要用F8以上的光圈。简而言之,"F8 and be there"。下面这张也是F8。

G3的大景深对拍风景来说是个优势,可以用比较高的快门手持拍摄。操控上,手动设置光圈快门和bracketing都很方便。画质上主要弱点大概是shadow details。如果有好的FDR软件,这个弱点应该容易克服。另外还是不太习惯SilkyPix。

 另外如此大的景深,是不是告诉我们,拍video的时候,也可以考虑用超焦距呢?hyerfocal distance。

Tuesday, July 19, 2011

几个有用的链接

Paul van Walree解释镜头的各种aberrations:

http://toothwalker.org/optics.html

Stephen H. Westin提供的测试镜头用的ISO 12233 Test Chart:

http://www.graphics.cornell.edu/~westin/misc/res-chart.html

Sean McHugh, Cambridge in Colour
http://www.cambridgeincolour.com/



http://www.sensorgen.info/


R. N. Clark, Digital Camera Sensor Performance Summary

http://www.clarkvision.com/articles/digital.sensor.performance.summary/index.html

镜头测试的乐趣

镜头测试,就像品酒。不是只有烈酒才是好酒。能品出酒中的酸,甜,苦,辣,大概只是入了们而已。在能发现其产地,年号,当时当地的气候,酿酒师的喜好。酒的整个历史,就在舌头上展开,就像Harry Potter看回忆镜。

今天准备戒网了。就去Nikon网站上读贴,填补一下空虚。发现这篇关于Ai Zoom Nikkor 25-50mm f/4的文章:

http://imaging.nikon.com/history/nikkor/46/index.htm

这个1001夜系列应该是铁丝必读的了。这一篇应该是新写的,几年前看得时候,没有读到。

不过我刚好有这个lens。关键是当年买不起17-35或者24-70之类的金圈头。而当年研究手动头的时候,网上很多人说这个头不错。一不小心,就在ebay上看到了。当时卖家列错了焦距,我也没花太多钱就买到了。当年最大的乐趣,就是测试镜头了。比现在严谨,是对着自己打印的iso chart测的。所以现在看到新手每每喜欢“数毛”,就仿佛回到几年前。

废话少说,当时测这个镜头的时候就发现这个头50/4的时候flare特别厉害。其实根本用不着chart就能看出来。45/4,50/5.6下就不明显。50/4的时候就非常明显。当时就觉得很奇怪。到处打听也没打听出个所以然。咱也没钱再去买一个copy比较比较。之后就不不了了之了。测镜头吗,就是测得时候很high,测完了就完了。

这两天收拾旧东西,看看哪些可以出了,又想起这茬儿。心里琢磨,这头莫非应该是F4-5.6来着,硬撑F4? 说来也巧了。一google就发现了上面的这篇文章。我猜的竟然是八九不离十。虽然很多技术细节术语不懂。但结论大概是一样的:
“At the maximum telephoto position of 50mm, spherical aberration causes a slight amount of flare throughout the entire frame with shooting at maximum aperture. From design data as well, we can see that overcompensation for spherical aberration results in flare.”

看到这里心里无比愉悦。第一次略略感到了品酒的快乐(其实我从来品不出酒的味道)。第一次感到测镜头的真谛。酸文一把,聊作纪念。

鉴于这个头被收入1001夜,看来也没必要出了。就当个古董留着吧。上面文章也说,当年的计算机不够快,变焦镜头设计难度很大。所以大概很多老变焦,在光学素质上都有缺陷。现在随着电脑辅助设计和镀膜的改进,我怀疑现在很多狗头都可以PK当年的zoom。

但是阿Q的想,作为器材党,镜头的每个flaw都是一种signature。当年听王选作报告的时候,就听他讲,他们的设计人员的一大乐趣,就是从排版出的报纸可以看到所用的数学模型的痕迹。从这个角度讲,完美的镜头和有缺陷的头是同样的可耐的。一个经点的例子就是
http://imaging.nikon.com/history/nikkor/13/index.htm

所以对于新手,应该充分的享受镜头测试,享受“数毛”。